发布日期:2025-04-08 22:53 点击次数:193 |
把燃油车比喻成“诺基亚”是否恰当?合法股票配资公司
当“苹果”横空出世之后诺基亚几乎被风卷残云;当新能源汽车二度问世的时候,燃油车被一些“汽车爱好者”视为汽车圈里的诺基亚;总归是要被淘汰的。可是这种观点还是有些偏激,燃油车并非诺基亚,汽车作为大宗商品也不宜以3C产品来类比。
观点总需要数据来支持,否则会显得过于主观。
那就来看2025年1月汽车销量数据,来自乘联会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79.4万辆;同期的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74.4万辆。
渗透率则为41.47%。
在过去的一年中总有新能源汽车将要“扭转天平”的声音出现,可是年度数据没有印证这个观点;新年的第一个月不仅没有突破反而出现渗透率的下滑。所以新能源汽车看来无法在短期内全面取代燃油车,而现阶段的燃油车也绝非诺基亚,相信未来的角色也不会是这样。
至于新能源汽车首月渗透率偏低的原因也很好解读,无非是排队充电、续航较短和相关话题让一些潜在用户打了退堂鼓;几乎每一年的冬季出行高峰期都会出现相关的话题;而相关话题的出现也确实是基于客观事实,所以则更能印证上述结论与观点。
如果没有“歧视性政策”
燃油车的市场份额确实被新能源汽车拿到了相当一部分,可是前提不只是车辆自身的特性,同时还有不能否认的“歧视性政策”的存在;现在不论是自媒体还是权威媒体都不会去绕过这个话题,包括在汽车行业中有相当权威性的乘联会。那么究竟有什么“歧视性政策”呢?毫无疑问,首当其冲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其次是报废换购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更高,再次是差异化的限牌和限行规则!这些差异化规则让购置和使用燃油车的代价变得更高。
然而又如何?
结果是新能源汽车在多方“打辅助”的前提下,面对“单打独斗”的燃油车依然在渗透率和产销量两方面处于劣势。
如果市场选择的结果是正确的结果,那么相信燃油车现在依旧不是错误的选择。
再看出口数据:
1月乘用车出口38万辆
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3.9万辆
出口销量的基石也是燃油车。包括2024年的数据显示结果也是相同的。目前全球汽车市场转向速度最快的是中国市场,海外汽车市场至少现阶段的核心还是燃油车。并且在是否加速推进机动车电动化的战略决策上也有可能出现调整,所以现在的燃油车依然扮演着汽车产业“定海神针”的重要角色。
“油电同强”很重要
在一个横跨中低纬度且面积非常大的国家里,电动汽车客观上确实不适合一些区域。要知道即便是中纬度区域也有一些城市的冬季最低气温可低至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可是电动汽车在低温达到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就会出现续航里程明显衰减的情况;车辆的充、放电效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或极端情况,车辆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甚至能否使用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然而燃油车在低温环境中虽然也会出现油耗升高的情况,但是低温至少不会让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加之液体燃料的运输便利性高,不会像电一样依托于硬件设施(电网);所以燃油车才能应对极端天气或情况。在这些区域选择汽车的话,电动汽车客观上只适合作为家庭的第二辆车。
综上所述,燃油车对于部分区域用户依然有不可取代性,那么“油电同强”就显得很重要了;对于燃油车的“歧视性政策”也应该结束了,否则内燃机技术会停滞不前,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技术已经同质,汽车技术则难以继续进步。所以从政策方面应当停止对新能源汽车的偏爱,并且应当禁止拥有更多话语权和曝光率的企业与品牌在公开场合唱衰燃油车,这些企业无非是为一己之私。
再给市场一些时间吧。
相信最终格局会是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平分秋色。
除非新能源汽车能够在电池材料和成本两方面有关键突破,能够做到绝不热失控且不受低温影响;只是这种可能性不会很大,拭目以待吧。